
|
武夷山國家公園莽莽蒼蒼1280平方公里,核心景區僅僅72平方公里,蜿蜒其間的九曲溪,只有二十里,卻能很好地代表武夷山水精神。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文本就是以她為例,說明“武夷山具有獨特、稀有、絕妙的自然景觀,屬罕見的自然美地帶”。當地文化人把主景區看成“極樂國”,九曲溪則是太極圖中的陰陽線,“一溪貫群山,兩巖列仙岫”。長年生活在此的朱熹概括武夷山風景為:“峰巒巖壑,秀拔奇偉,清溪九曲,流出其間?!?/span> 九曲溪--人間色彩的絕配 “碧水丹山”,一個獨占中國兩句成語的江淹這樣形容武夷山。紅色是丹霞地貌。它是中國人創造的詞語,發明者為大哲學家馮友蘭的妹妹馮景蘭,指的是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,距今7000萬年前至300萬年前之間。全國據說約1000處,但武夷山成為同類地貌中山體最美、類型最多、景觀最集中、山水結合最好,因而視域最佳。綠色是溪流林木。六六奇峰翠插天,三三秀水清如玉。兩岸山峰頂上蒼松灌木,腳下綠樹翠竹,當地人戲稱為“戴帽穿裙,不喜穿衣”,有如古越先民敞胸露背,圍荔掛葦。 不僅僅有紅綠,還有云海、濃霧,花色、霞光,霜雪、彩虹……陰晴殊異,四時各別。春看山容、夏看山氣、秋看山色、冬看山谷。清晨、黃昏,雨后、月下,武夷山都會給你美輪美奐的不同的美麗畫卷。 九曲溪--天下山水的交響 山不甚高,卻千峰“拔地玉嶙峋”,擁有高山氣派;水不太深,“灘淺石攻舟”,能集水景大成,且山水相偕,“三三山內流,六六水中置”,曲曲山回轉,峰峰水抱流。行水可以觀山,游山皆能面水?!跋骶徘鸀a云液,山光倒浸清漣漪”。君游九曲,可見兩個武夷:一座在山,一座在水。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武夷山水的闡述更為科學和準確:九曲溪在河流自然彎曲和深刻的斷裂方向控制下,形成深切河曲,沿峰巒巖壑間縈回環繞,9.5公里的河曲,直線距離僅5公里,曲率達1.9。九曲兩岸是典型的單斜丹霞地貌,36奇峰99巖頂斜、身陡、麓緩,昂首向東,每座山峰又都生長著翠綠的植被,構成罕見的自然景觀。無論從形象美、色彩美、聽覺美、動態美、朦朧美來看,她都是世界一絕。 風、水、生物和歲月雕刻出無數神似雕塑,賦予了它們不朽生命。最浪漫的莫過于大王峰和玉女峰。一個是山的兒子,一位是水的女兒。玉女扦花臨水,“玉骨冰肌處女容”,大王橫空出世,“高標凌蒼穹”。日為心、月為眼,香梳迎石為信,無邊翠綠作華冠,一川丹巖盡熱血。清風玉露一相逢,便演繹成天上人間的愛情。玉帝不解風情,橫加干涉,將他們點化為兩座山峰,中間還隔著作祟的鐵板嶂,大王玉女以流水為鏡,水誓山盟。 九曲溪--人文自然的統一 九曲之美同時是文化的。歷代文人雅士、文官武侯留下了3000多篇詩文,沿溪兩岸巖石上鐫刻著400多方摩崖石刻,惟妙惟肖的山峰流傳著動人的傳說故事。僅崖洞里的神秘虹橋、船棺,就進入了宋人的神話、蒲松齡的傳奇,更給今人幾多猜測和驚嘆。 武夷山“三教”同山。早在唐代就被冊封為“第十六真元化洞天”,而一曲溪旁的止止庵則是道教“內丹派”南五祖白玉蟾的祖庭。人們戲說,學道成仙要在天臺注冊,武夷山脫胎換骨升天,五曲南麓確有一方“更衣臺”石刻。儒家對武夷山影響更大,朱子于此集理學之大成,實現了儒學由舊到新的華麗轉身,隱屏峰下“武夷精舍”發生的故事,是武夷山能夠獲評“雙遺產”特別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理由。武夷山也是梵音飛躍的地方。山中有寺名永樂,位于山之心;山中有大僧翁姓藻光,人稱“扣冰古佛”,“道場與天臺、曹溪并峙”。 儒釋道對武夷山都厚愛有加。朱子于五曲建起書院后,欣喜吟道:“琴書四十年,幾作山中客;一日茅棟成,居然我泉石”;白玉蟾對天下客人說:“多少游人醉歸去,借問君曾到武夷?”而南普陀高僧妙湛法師,在石上勒字“到此般般放下,從此步步高升”。 作家梁衡先生認為,正像王維與輞川山莊,蘇東坡與大江赤壁,朱自清與月下荷塘,夏丏尊與白馬湖,你若游覽了武夷山九曲溪,心中便有了“這樣一個甜美的夢”。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