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|
閩江源頭之一的崇溪,在武夷山境內,它是奔流在武夷山市區腹地的母親河。幾千年來,一直以黃金水道著稱。正是由于它承載了武夷茶鄉的茶葉貿易,自然形成了水上茶葉之路。它逶迤于巖茶產區之麓,串起崇安邑諸多大埠和赤石茶市碼頭,接納了來自黃龍溪、梅溪、九曲溪的茶鄉水路,匯成寬闊水路后,一路南奔至崇安縣南,流過南源嶺關隘下的洲渚,繞彎回旋后,又在崇山峻嶺深鎖的峽腰和雙門這兩個峽口險處,不斷穿越。 南源嶺位于武夷山市區以南。因為背山面水,虎視崇溪之對岸的公館渡口,成了扼守崇安縣城必經之地公館驛道的戰略要地。雙延寺就立在南源嶺東側的半山腰,我們在此遠眺,崇溪從北面逶迤流來,浩蕩的溪水至三姑方向左轉右拐,形成了三個大弧度的河灣,淺灘湍急處,溪浪咆哮涌,一旦入深潭,幽深竹篙沉。這樣的溪流景致,都讓大王峰收盡眼底。而窈窕玉女峰,卻隱于灣邊的九曲溪出口處。遙望西北方,一石柱擎天,獨立遺世,與大王峰相向佇立,天空之下,奇絕壯觀。崇溪流到了南源嶺腳下,灣里好泊船,自然在此形成了碼頭,因碼頭商旅活躍,形成了溪畔村落,這個村落叫雙門。 雙門這個地名是怎樣來的呢?站在雙延寺遠看,兩道門緊鎖縣城崇安,第一道是“溪門”,即崇安縣城的南水口門,崇溪水從此拐入峽腰南流,兩岸懸崖相夾,崇溪潭淵陰深,灘瀨湍急,竹筏小舟要過此處,如過鬼門關一樣危險。第二道是“山門”,進星村,不走九曲溪,必走南源嶺,嶺東臨溪,嶺西是重兵把守的關隘,公館驛就在溪對面,想要順利通過南源嶺,也不是容易的事。雙延寺建于此處,其用意與雙門地理位置略同。西面武夷群峰從此延伸開去,腳下逶迤水路,亦從此延伸出去。 萬里茶道水路上的信俗,武夷君成了受人崇拜的境主。 雙門是南源嶺的自然村,它依山傍水,不愧是一塊風水寶地。古老的雙延寺,如今仍掩映在雙門一片茂密的水口林中,每年正月十四日,雙延寺在此進行一年一度的廟會。寺的主殿正上方懸一匾,書寫著“武夷境主”四字。那么,“武夷境”的范圍是哪些地方呢?民間比較認可的說法,即指北至場南寺、西至白云寺、東至瑞應寺、南至雙延寺的范疇,“四寺”的周圍恰好是崇安縣武夷核心區,里坊社民在此打造“武夷境主”的地望坐標,確立了守望武夷勝境的精神高臺,也是桑梓香火縈繞下的祈福求安的鐘靈之地?!拔湟木持鳌笔俏湟拇逡爸駥⑵渑c土地神一并供奉的守土神仙。南源嶺雙門一帶村民所祭祀的境主,與武夷君有關。雙延寺傳承了漢武帝用干魚祭祀武夷君的祭禮,百姓信眾以信俗延續著幔亭招宴的盛典,而信俗空間已村居化了,僅在雙門立一小寺而已。武夷君于是降為社坊土主,甚至與福德正神平坐。 武夷山是萬里茶道的起點,這個起點緊連著崇溪水路。如果上溯到唐朝徐夤詩中所描述的“武夷春暖月初圓,采摘新芽獻地仙。飛鵲印成香蠟片,啼猿溪走木蘭船”似與一千多年前武夷茶的手工制作、沿溪販運的歷史有關?!疤湓场弊屓丝吹搅松缴盍置脑忌鷳B環境,“溪走木蘭船”讓人想到的是載運著壓制茶餅(片)的小木舟在崇溪上順流而下。崇溪水運業到了清代后期和民國初期,更是百舸爭流,水道繁忙。崇溪上下游水路,由于人們亦將媽祖崇拜香火引入溪畔商埠,因而水路平安,寧波利濟。所有自崇溪上游而下的舟筏,在南源嶺關隘下回環,往雙門古津繞灣南旋,并進入了峽腰最險流段。清末民初,崇溪水路十分繁忙的時候,許多在雙門碼頭泊船休整的客商,就會來雙門木樓客棧小住。木樓為客人提供了放置茶貨的地方。木樓下是焙坊或碼放貨物的倉間。建陽通往崇安的公路一開通,雙門就成了偏于一隅的小村,陪伴它的是崇溪水面上終年不斷的波濤聲。 崇溪之所以稱之為黃金水道,是因為獨特的物產武夷巖茶,離不開它的載運。茶船順崇溪下,流入建溪,匯入閩江抵達福州南臺港,與洋商進行貿易。矗立于武夷山市南大門的雙門、南源嶺、峽腰,不僅堅守著溪流水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也守住了一方山水人財的旺氣。南源嶺北山有一座小山坡,刻有“武夷戰略扼守處”幾個字的碑,昭示了南源嶺具有軍事戰略的重要性。1946年崇安縣國民政府修建九曲大橋,首條省道公路沿崇溪西岸武夷山麓逶迤北行,順利進入崇安城。公館汽車渡不再用了,雙門古津上的渡口,也隨之漸漸冷寂了。 借助天險扼守住崇安黃金水道的地方,是崇溪下游的峽腰,它是最險的一段水路。為什么叫峽腰呢?因為崇溪水流到此便被對峙的山峰夾住,水道收窄后,形成更兇猛湍急的水流,波浪翻騰。凡過此處的舟筏都相當謹慎懼怕,翻船沉貨的事故時有發生。峽腰的這段天險,考驗著無數過往船只竹筏。有許多溯閩江北上崇安做生意的,都是從沿海城市集運上來的貴重物資,有綢布、白糖、珍果、五金、首飾,也有不少攜著重金來武夷山購買土特產和巖茶的商客,他們腰纏萬貫,引來了土匪強盜常出沒于此。一般押船的商人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和貨物,遇到打劫只好舍錢消災,忍氣吞聲地將就劫匪。傳說一些跟船的下府幫船娘,有一手防備功夫,只要劫匪入得船來,一挨她身,便施氣功點穴術,劫匪下身被她一拿捏,頓時癱倒就范,甚至斃命激流中。過了險途峽腰,有如李白筆下“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”的那種經歷。茶商舟楫平穩進入了建溪流域。 萬里茶道起點水路崇溪,自古以來也是官家水路。崇溪畔的興田古鎮從南宋寶慶三年(1227)起,就是茶商水路的驛站。朝廷在崇安縣內(今武夷山市)設的重要郵驛站有:黃亭驛、興田水馬驛、長平水馬驛、分水關驛。黃亭驛、興田水馬驛占有水陸兩驛的優勢,興田水馬驛不僅配有木船十艘,水夫百人,還配有馬八匹,驢五頭,步夫百人。據清代《福建通史》載:康熙三十八年(1699)和清雍正九年(1731),只留興田驛,足見興田驛站在歷史上作為縣界出入通道的重要性。今日坐在崇溪茶舟上,望清波浩渺,看舟筏綽綽,不由得敬佩那些勇于乘舟蹈浪的武夷茶商們,是他們蹚出了萬里茶路起點的茶商水道,那段崇溪水路上“日行竹筏三百艘”的茶葉貿易史,仍在吸引著后來者去探索。 |
